关于等级保护 为何开展等保 等级保护备案 网络安全常识 等级保护术语 法律责任声明

网络安全常识

一、上网前的安全准备

1.安装个人防火墙软件(如WindowsDefender防火墙、第三方专业工具),利用其隐私控制功能自定义需保密的信息范围(如个人身份信息、浏览记录),避免访问不安全网站时泄露数据,同时拦截未经授权的外部连接,防止网站暗中跟踪电子邮件地址与设备标识。

2.开启操作系统(Windows/macOS/Linux)及常用软件(浏览器、办公软件)的“自动更新”功能,或定期手动检查并安装漏洞补丁,补丁发布后越早更新,越能规避黑客利用未修复漏洞发起的攻击;同步更新防火墙的规则库与威胁特征库,确保识别最新风险。

3.启用设备“账户密码保护”(如Windows开机密码、macOS屏幕密码),关闭“自动登录”功能,避免设备丢失后被直接访问。

二、防止黑客攻击的核心措施

1.同时启用个人防火墙与官方认证的防病毒软件(如360安全卫士、卡巴斯基),防火墙负责拦截外部非法连接,防病毒软件需定期全盘扫描,排查特洛伊木马、后门程序等黑客远控工具,避免其暗中连接黑客服务器、窃取文件或监控操作。

2.非必要时关闭“文件和打印共享”功能:通过“控制面板-网络和共享中心-高级共享设置”关闭该功能,仅在局域网协作(如办公室共享打印机)时开启,防止黑客通过该漏洞扫描并入侵设备。

3.避免使用弱密码(如123456、生日),重要账户(网银、邮箱)设置“大写字母+小写字母+数字+特殊符号”的复杂密码,每3-6个月更换一次;不随意连接无密码公共WiFi,如需使用,通过VPN加密网络传输。

三、电脑防毒的关键操作

1.拒绝打开可疑文件:不点击陌生人发送的电子邮件附件(尤其是.exe、.bat、.zip格式)、即时通讯软件(微信/QQ)传来的未知文件;若收到“好友”发送的异常文件,先通过聊天确认,避免账号被盗后群发病毒的波及。

2.安装全功能防病毒软件,确保开启“实时防护”(拦截下载中的病毒)、“邮件防护”(扫描附件风险)、“U盘防护”(插入外部设备自动检测),有效抵御病毒、蠕虫等恶意程序。

3.不访问钓鱼网站、非法下载站点(如盗版软件、影视站),这类网站常暗藏恶意脚本;浏览器可安装“WebThreatShield”等插件,辅助识别风险站点。

四、网页浏览的信息安全防护

1.采用匿名浏览需分场景操作:若需隐藏浏览痕迹,使用浏览器“隐私模式”(如Chrome无痕模式、EdgeInPrivate窗口),该模式不保存记录与Cookie,但无法隐藏IP地址;

2.若需控制Cookie权限,以Chrome/Edge为例:进入“设置-隐私和安全-网站设置-Cookies和网站数据”,开启“阻止第三方Cookie”,兼顾隐私与网站兼容性;若使用IE浏览器(建议优先升级至Edge),则打开“工具-Internet选项-隐私”,拖动滑块调整至“中”级别,阻止未经许可的第三方Cookie,避免完全禁用导致部分网站(如网银)无法登录。

五、网上购物的安全要点

1.确认安全连接:购物网站的商品详情页、支付页面需显示“https://”前缀,地址栏左侧有“锁形图标”(点击可查看权威机构颁发的证书),避免在HTTP协议的非安全页面输入支付信息;

2.阅读隐私政策:重点关注“个人信息用途”“是否共享给第三方”,若发现需强制授权无关信息(如购物要授权通讯录),更换平台;

3.保护支付信息:优先使用支付宝、微信支付等第三方工具,避免直接输入银行卡密码;不通过短信链接、陌生APP跳转至购物页面,防范钓鱼支付。

六、密码防盗的有效方法

1.提升密码复杂度:长度不少于8位,包含“大写字母+小写字母+数字+特殊符号”(如“LiMing@123456”),避免使用连续字符(如123456)、个人信息(生日、手机号);

2.定期更换与差异化:重要账户每3-6个月换一次密码,不同账户使用不同密码,避免“一密多用”;

3.启用双因素认证(2FA):在支付宝、谷歌账户等平台开启“短信验证码”或“身份验证器APP”(如GoogleAuthenticator),即使密码泄露,黑客也无法登录;

4.警惕信息索要:正规机构(银行、ISP)不会通过电话/短信索要密码、验证码,拒绝向任何人透露此类信息。

七、上网安全小贴士

1.不透露敏感信息:在线时不向他人提供身份证号、银行卡号、密码、短信验证码,警惕伪装成客服的黑客索要信息;

2.关闭冗余功能:非必要时关闭“文件和打印共享”“远程桌面”等功能,减少设备暴露风险;

3.公共设备防护:不在网吧、酒店电脑登录重要账户,若需使用,登录后删除浏览记录、Cookie并退出账户。

八、数据业务驱动下的网络安全风险

随着数据业务成为核心业务类型,其推动网络向光互联网、IP化转型的同时,也带来新安全挑战:光互联网基于IP技术构建,IP协议漏洞、路由转发风险成为黑客攻击重点;云计算、大数据存储的普及,使“数据集中化存储”“跨网络传输”场景增多,一旦防护不当,易引发大规模数据泄露;此外,网络升级或新增应用服务时,可能出现新安全漏洞,黑客会针对这些漏洞制造新型风险,需同步强化防护策略。

九、网络管理的安全核心

管理是网络安全的关键:责权不明、制度不健全、缺乏可操作性,易引发管理安全风险。建立网络安全机制需“管理制度+技术方案”结合:一方面,明确各岗位安全职责(如管理员负责设备配置、员工负责账户保护),制定可落地的制度(如密码管理规范、漏洞排查流程);另一方面,通过技术工具(如安全管理平台)实时监控网络状态,确保制度执行与技术防护协同发力。

十、防火墙与配套防护体系搭建

1.防火墙的核心作用:实现网络间单向访问控制,过滤不安全服务,可按协议、端口号、时间、流量制定访问策略;同时具备日志记录功能,留存不安全访问行为,便于事后审计。

2.漏洞扫描与修复:配备网络安全扫描系统、系统安全扫描系统,定期检测网络设备安全配置漏洞、操作系统漏洞,分析扫描结果并及时填补,重新配置不安全项;

3.破除“防火墙万能”误区:防火墙是基础防护措施,可严格控制访问(允许/禁止/报警),但无法应对动态攻击。需搭配入侵检测系统(IDS),对透过防火墙的攻击进行记录、报警、阻断,二者协同形成“多重防护”,构建完善网络安全体系。

十一、防病毒与数据备份策略

1.防病毒体系建设:针对病毒传播快、危害大的特点,部署从服务器到单机的整套防病毒软件,开启全网实时防护,防止病毒入侵主机并扩散;病毒代码库需每日更新,确保识别最新病毒;

2.数据备份与灾难恢复:安全无绝对,需对重要数据进行备份——通过网络备份与灾难恢复系统,定时自动将数据备份到本地或远程磁带,磁带与机房隔离存放;若系统严重受损,利用备份快速恢复数据,减少损失。

十二、安全体系的建立与维护

安全体系需“制度+意识+技术”三重保障:

1.制定管理制度:结合自身应用与安全需求,制定密码管理、漏洞排查、应急响应等规范,严格执行;

2.提升安全意识:通过安全常识、法律常识培训,让员工了解“钓鱼邮件识别”“弱密码风险”等知识,避免因人为失误引发安全事件;

3.强化技术支撑:定期更新防护工具(防火墙、防病毒软件),开展安全演练,检验体系有效性,确保安全体系随网络发展动态优化。